大胆改革创新 做靓菊展品牌
宜昌市园林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就如何办好2024年菊花展这一生态惠民举措,深入谋划思考、大胆改革创新,在举办模式、布展场景、转化方式上积极探索,菊展品牌持续做靓。为期一个月的菊展火爆出圈,共吸引游客近70万人次。中省媒体纷纷聚焦,央广网更是进行了长达40余分钟的现场直播。
创新举办模式:城市向乡村的华丽转身
改革选址思路。宜昌市菊花展自1981年启幕以来已连续举办38届,逐步成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传统盛事和宜昌重要的城市名片。菊展选址也从最初的植物园到城市公园、再到城区各大商圈街区。但多次在城区举办,难免会造成审美疲劳。因此在今年的谋篇布展上,市园林中心改变原有的传统思维,尝试将目光转向农村。在深入调研分析后,将举办地选定在充满峡江风味的“坝上第一村”牛扎坪村,力求通过本次菊展以花为媒、以文促旅、以旅带村。
构建联动机制。为成功办好此次菊展,市园林中心加强统筹、凝聚合力,创新构建市区镇村企联办机制。市区园林部门凭借专业的花卉展览策划与组织经验,为菊展提供高水准的规划与技术支持;镇村则充分发挥本土优势,协调场地、动员村民参与,做好后勤保障等工作;运用市场化思维引入企业参与合作,如部分展区招商、活动商业合作等,大幅提高办展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。多方各司其职、紧密配合,有效整合了城乡资源,实现了优势互补。
加强服务保障。为积极应对菊展期间庞大的游客流量,参与各方共同制定周密工作方案。牛轧坪村借助这次机遇,对全村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,村民房前屋后焕然一新;拓宽修缮周边道路,交通环境极大改善;利用周边闲置地块、边角地带,改扩建停车场,并鼓励周边村民免费开放自家庭院,新增停车泊位4000余个,极大缓解了停车难题。精心组织了一支由机关单位职工、村党员、大学生组成的400余人志愿服务队伍,负责引导游客、答疑解惑、维护秩序。热情周到的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市民游客的观展体验。
林潇摄
创新布展场景:单一向多元的精彩跨越
紧扣时代主题。此次布展紧紧围绕时代主题精心设计菊艺作品,巧妙融入乡村振兴战略、生态文明理念、传统文化精髓、地域民俗特色等元素,融合盆景、水系等园林艺术,展出17组大型菊花扎景、80余件菊艺作品、1000余盆精品菊、超20万盆菊花及各类花卉,打造出一系列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内涵的主题展区,使游客在赏菊的同时,能切身感受到时代脉搏与文化魅力。
增加互动体验。突破传统单向观赏模式,创新性融入丰富多元的互动体验环节。在主题展区内设置专门的拍照打卡点,利用菊花造型营造出各种独特场景,吸引游客拍照留念。举办牛村民俗文艺节目演出、烂漫诗歌展演、助农公益拍卖会等主题文化活动,还有“华服菊韵”国风展、华服秀、民俗游园、民谣音乐会、菊花茶品鉴等,吸引游客踊跃参与互动,极大增强了游客的获得感、体验感。
融入多重业态。将餐饮、娱乐、购物等多重业态与菊花展区巧妙结合,为市民游客打造一站式消费新场景。本次菊展以牛扎坪村本土资源为支撑,现场设立牛牛巷美食街、牛牛文创市集、牛牛乐园等,招募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约160家,“灵枝小院”“山咖咖咖啡”等宜昌本地网红商户的餐食、咖啡也能现场供应。同时,依托菊展推广本土农特文旅产品,打造牛轧糖、牛轧饼等特色产品展示店,让“在牛扎坪吃牛轧糖”深入人心。
孙旺摄
创新转化方式:花展向产业的深度蜕变
壮大了花卉产业。今年菊展的布展地也是宜昌重要的花卉苗木培育与交易基地—宜昌花木城。此次菊展吸引了众多花卉爱好者和从业者汇聚于此,为宜昌花卉苗木产业搭建起交流与合作的广阔平台,有力促进了当地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。同时菊花展还与牛扎坪村的特色花木经济、农耕体验、山地户外等业态巧妙融合,带动了花卉种苗培育、花卉销售、花卉园艺服务、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,丰富了乡村产业结构,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与经济收入来源。
激发了投资活力。创新菊展投资方式,建立以奖代补政策激励机制,成功拉动了大量社会投资。企业和个人在政策引导下,积极参与到菊展相关产业建设与发展中来,为菊展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。据统计,此次菊展以60万元财政投入撬动600万元社会投资,实现了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的多方互利共赢。
赋能了乡村发展。此次菊展与乡村旅游、农业产业深度融合,带动了花卉苗木商户、农家乐、家庭农场等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蓬勃发展。开展期间共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,拉动周边消费1200万元,宜昌人在这里日均花掉近40万元,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红利,真正让乡村的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。
孙旺摄